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滢 等: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的现状、特征与提升路径

Connor okex交易所官方 2024-08-12 61 0

随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纵深发展,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应运而生国际新闻。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1]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驶入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84家以“国际传播中心”为名的地方传播机构,其中,2024年以来成立的就有11家。

长期以来,为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主流媒体把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作为一个个的“本土”,建立海外分支机构,派出驻外记者,聘请海外雇员,努力开展融入当地社会的传播活动,致力于把中国故事的讲述嵌入到对当地新闻的报道之中国际新闻。“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2]是重要的国际传播拓展思路,强调“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随着中国国际传播进入深耕细作阶段,在构建多主体、立体式大外宣格局的背景下,为了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有必要同时引入另一种把中国各个地方的特色推介给全球的创新思路,即“本土全球化(Local globalization)”。“本土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新阶段,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随着经济的崛起而逐步获得文化话语权的历史进程[3]。这一思路把着力点置于地方文化的深挖和讲好地方故事,强调中国地方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与互动。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遍地开花正是顺应这一趋势。

有学者认为,我国地方正逐步以“全球地方”的新姿态,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畴、文化范畴和政治经济范畴内展开全球性交往国际新闻。[4]也有学者认为,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发展符合“全球-国家-地方”这一理论框架,强调“地方”在全球化和国际传播中正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探索中国的地方与世界各地之间固有的、亟需进一步激发的横向、平等且多元的互动联系。[5]总体而言,各个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开展“本土全球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正在探索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新路径。

一、发展现状:加速构建立体化国际传播格局

早在2018年,重庆国际传播中心成立,此后,各省、市、县纷纷启动国际传播中心的建设规划国际新闻。发展至今,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已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立体化国际传播格局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目前,省级国际传播中心已基本完成布局,市、县级国际传播中心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也充分结合自身特色进行规划。与中央级外宣媒体共建、依靠本地主流媒体运营、与融媒体中心资源共享是主要建设思路。

(一)与中央级外宣媒体共建

为尽快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有的省市选择与中央媒体合作,借助后者长期积累的国际传播经验,迅速搭建地方国际传播平台,例如浙江省委宣传部携手中国日报社共建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人民网共建人民网·宁夏国际传播融媒体中心,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共建鄂尔多斯市国际传播中心,河北沧州市与新华网共同打造沧州市国际传播中心国际新闻。这样的“央地共建”模式起点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地方特色与央媒的传播优势结合起来,央媒可以从内容品牌策划、平台渠道搭建、内外资源整合、国传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地方对外叙事赋能。比如沧州市国际传播中心借助新华社的海外分支机构优势,在挂牌成立之初就设立了在美国纽约的北美分中心和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洲分中心[6],有助于迅速打开工作局面,讲好地方故事。

(二)依靠本地主流媒体运营

更多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依托本地主流媒体进行运营国际新闻。例如四川国际传播中心在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领导下运营,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由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运营,吉林国际传播中心由吉林日报报业集团运营,江苏省我苏国际传播中心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运营。一些地方媒体原本有国际传播基础,成立国际传播中心后在原有基础上内外宣联动,有助于打开工作新局面。以吉林日报报业集团为例,早在2015年就开展国际传播工作,并有多部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建设国际传播中心后联动省相关部门、高校、企事业单位和9个市州的国际传播资源,朝着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的“大外宣”格局方向努力。[7]

展开全文

(三)与融媒体中心资源共享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往往与融媒体中心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国际新闻。例如,沧州市国际传播中心提出“一中心两平台”,其中一个平台就是“沧州市智慧融媒体平台”;柳州市国际传播中心和鄂尔多斯市国际传播中心也都是以当地融媒体中心为基础建设的,宁夏更是将名称确定为“国际传播融媒体中心”。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今年5月,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和国际传播中心同时揭牌成立,一方面整合南宁日报社、南宁广播电视台等市级媒体资源,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家级外宣媒体合作,面向东盟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对外传播平台。[8]事实上,这也是当前技术变革驱动的全球传播生态环境巨变下,国际传播的媒体融合大势。

二、阶段性特征:从顶层设计到精准传播

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是我国加强立体化国际传播格局建设的重要支点,在当前的发展中呈现出契合地方战略定位、推动地方资源集聚升级、创建共情叙事、精准精细化传播等阶段性特征国际新闻

(一)落实顶层设计国际新闻,契合地方定位

我国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战略规划特征,是将我国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有效转换为传播优势的重要实践之一国际新闻。各地国际传播中心都是在中央有关国际传播工作的指导下开设的,其发展路径也与国家对当地的战略定位紧密联系。[9]例如,重庆国际传播中心自2018年成立后致力于运用网络平台讲好重庆故事,提高重庆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随后,依照国家对重庆提出的战略目标,即打造西部国际传播枢纽、执行城市品牌推广策略、增强信息传播力,中心于2023年进行改版升级,变身为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此举意在充分发挥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在带动西部国际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0]

同时,部分省份及城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在我国立体化国际传播格局的建设中成为重要的支撑点,成为国家在针对某一地区定向传播或应对国际舆论的重要“大坝”国际新闻。例如云南作为我国对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传播及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的前沿阵地,将本地区国际传播中心的发展融入整体发展战略中,深化对周边的区域国别传播。由此可见,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蓬勃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国际传播建设的顶层设计的有效体现,同时也是以地方之力推动国家立体化国际传播格局建设的成果。

(二)集聚地方资源国际新闻,推动转型升级

纵向来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实践中还发挥了推动本地区企业、媒体、文旅、人力、教育等多领域资源集聚升级的作用,能够在地区内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各领域优质资源间协作发展、优势互补国际新闻。2023年12月,陕西国际传播中心成立,这个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大高校签署了共同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11],整合本省高等教育资源,并与本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合作推动共同进步。高校为地方国际传播事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同时地方国传中心也给予高校师生一片应用实践、锻炼实操的“试验田”。地方省、市、县等各级国际传播中心之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基于自身优势垂直构建多层次传播路径,打通上下游传播主体与资源间的壁垒。

另外,因海外受众对中国一城一地、一山一湖的具体认识与了解尚显不足,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开展工作时往往倾向基于本地区独特性将其置于更大范围的地理或文化圈层中进行海外传播,例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等地通过差异化的城市群国际形象建设推动形成大湾区国际传播矩阵,以充分展现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样本的特殊经济、地理及文化特性国际新闻。[12]同时,相较于中央媒体及机构,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资源占有上受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文化、人口等因素[13]影响呈现出巨大差异,这为各地方中心在合作交流、联动传播中实现资源互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在中国新媒体大会上,全国各地方国传中心参与发出《马栏山倡议》,目的是为了加强各地方媒体更紧密的联系与合作[14],推动构建多地联动、多圈层联盟的国际传播格局。

(三)建立情感联结国际新闻,创建地方叙事

在媒介地理学视角下,地方不仅是人类进行活动的地理空间,同时也是囊括精神内涵、社会关系等由感知而形成的总体形象国际新闻。因此,地方是由具体空间中特有的地域性特征及所处社会关系实践交叠形成的空间概念[15],而伴随着地理空间概念而衍生的“地方感”则展现了人与地方和环境之间的情感联结与认同感。[16]当前,数字化传播所具备的即时性、交互性、共创性等特点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人与地方的交互关系,人们现在可以足不出户实现对“想象的他处”的多感官认识与理解[17],地方性与世界性能因此联结实现闭环[18]。在本土全球化的视域下,“一城一意象”“一省一风格”的中国特色地方国际传播体系能够通过具象化、生活化的地方话语生产能力和鲜活案例支撑创建具有地方感特色的国际传播叙事[19],积极搭建自身地方空间与海外受众之间的关联性,更好地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20]。同时,也能更好地参与全球话语与全球文化的塑造。例如,贵州国际传播中心对“村BA”“村超”的持续对外报道引发了海外媒体、国际球星、社交网络的现象级关注,浏览量超200亿次,热度不亚于全球顶级篮球赛事NBA,众多英美主流媒体转载报道。“村赛”的对外报道充分展现了地方原生态的生活环境及接地气的生活态度,使海外受众能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贵州的热闹、生机勃勃,以及贵州人民的热情、可爱、纯粹。正如巴西环球在线网站的评论“‘村超’已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一部分”[21],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基于本地具体案例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更易通过地方感叙事来加强海外受众对本地的认知,进而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成果的认同。

(四)开启民间外交国际新闻,实施精准传播

相较于中央媒体和机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更容易通过组织国际会议、文化交流、实地参访、人员交往等民间外交形式精准化抵达受众,将国际传播做细、做深国际新闻。[22]广西崇左市作为“一带一路”南向通道的重要节点、中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陆路通道,在面向东盟国家进行对外传播过程中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崇左国际传播中心打造以“听见广西,看见中国,了解东盟,拥抱世界”为核心的视频号,重点面向东盟国家传播广西声音。同时,中心还定向打造中国-东盟跨境主播孵化空间,降低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23],通过此类轻量化的人文交流活动增进双方民心相通。

另外,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实践中细化国际传播颗粒度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合理开发友城当地政府、传媒、教育、文化、企业、海外华人华侨等全方位资源[24],以做到精准传播国际新闻。例如,济南国际传播中心深耕国际友城资源,在全球各地开设“中华文化之角·尼山书屋”[25]、“泉迎四海近悦远来”图片展[26]等,为世界认识济南打开新的窗口;武汉国际传播中心在武汉与法国波尔多结为友好城市25周年之际,策划法国驻武汉总领事胡建谊栏目专访,讲述他在武汉工作生活的感受,增进法国受众对武汉这座城市的了解;重庆国际传播中心联合海外媒体打造“重庆@海外友城”跨国直播栏目,实时连线悉尼、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城市,邀请国际友城当地官员(如悉尼市长)、媒体人、网红等与重庆演播室对话,其间主播还带领观众观赏重庆夜景、体现非遗文化等[27],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现重庆作为国际化城市的独特魅力。

三、提升路径:迭代创新、统筹协调与人才培养

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中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新闻。未来可从以下方面总结经验,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一)自我循环更新国际新闻,兼顾经济效益

绝大多数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建设宗旨之一是希望通过国际传播服务本地区经济发展,还有部分中心所负责的对外传播工作实质上带着内宣色彩,因此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难免囿于行政层级、主责部门的划分,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从世界版图和中国故事的框架下建构本地叙事地位”[28]国际新闻。同时,由于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所孕育的背景以及积淀的国际传播资源条件各异,部分国际传播中心存在国际传播经验不足却仓促上马等现象,在国际传播理念上容易忽视国际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习惯;在传播方法上常常同质化、套路化[29];在传播渠道上被动依靠央媒在国外的渠道和影响力。在“本土全球化”的视域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定位上应提升本地区在国家整体传播格局中的站位[30],将自身置于“全球-国家-地方”的关系中开展国际传播工作,并且在确定目标受众的过程中量力而行、有的放矢。同时,中心在承担外宣工作的同时,应考虑拓展市场经营功能[31],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兼顾经济收益,以提升地方国际传播中心自我循环、自我更新及迭代发展的能力,为创新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能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二)避免同质竞争国际新闻,谋求协同发展

虽然当前在党中央指导下各省、市、县等各级国际传播中心已呈现出立体化传播格局,但仍存在部分地区因传播资源受限而简单套用央媒及相关部门已有的传播经验[32],以及各中心之间因地区定位类似、传播方式雷同等现象导致不必要的竞争国际新闻。为更好推动“地方”与“全球”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实现本土全球化,应当重视区域性国际传播中心在整体资源调配、整合、循环中的作用,发挥好介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中间人”作用。需要统筹协调好区域内各层级国际传播中心的定位及工作重点,既能“凸显差异又能形成合力”[33],使多元主体利用各自资源优势精准传播,奏出具有丰富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国际传播“交响乐”。

(三)选拔国传人才国际新闻,健全培养机制

人才紧缺也是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国际新闻。有研究表明,目前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薪资待遇、工作内容、社会认可等方面对高层次国际传播人才的吸引力不足[34],具备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且兼具跨文化交流、新媒体技术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35]稀缺。因此,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应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打通各级中心之间人才晋升、交流交换通道,为有志于从事地方国际传播事业的工作者提供一条清晰、可实现的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路径。同时,鼓励引导高校在人才选拔、课程设计、培养方案制定、职业规划及继续教育等方面[36]持续发力,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国际传播人才。(作者刘滢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昭彤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冷战后全球主流媒体意识形态演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国际舆论对策研究”〈18ZDA320〉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1).

[2]李里峰.全球本土化的概念史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3(02):10-14.

[3]金元浦.全球本土化、本土全球化与文化间性[J].国际文化管理,2013,(00):11-16.

[4][13][29][33]张毓强,姬德强.“全球地方”视角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新格局[J].对外传播,2024,(01):66-70.

[5][23]郭晓科,应志慧.释放地方活力:国际传播中心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J].对外传播,2024,(03):18-22.

[6]正式揭牌国际新闻!新华网与沧州市携手打造城市国际传播平台[N].新华网,2022-08-25.

[7]讲好中国故事放大海外吉林声量——吉林国际传播中心正式揭牌成立[N].吉林日报,2023-11-08.

[8]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和南宁国际传播中心揭牌成立[N].光明日报,2024-05-13.

[9][22]于运全.推动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创新发展[N].重庆日报,2023-08-16.

[10]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在渝揭牌成立——让世界读懂中国城市国际新闻了解中国西部[N].新华网,2023-08-17.

[11]陕西国际传播中心成立仪式在西安举行[N].中国新闻网,2023-12-11.

[12]湾区故事怎样讲,中外专家有话说[N],参考消息网,2023-12-04.

[14]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发布新时代国际传播《马栏山倡议》[N].中国新闻网,2023-07-13.

[15]方宇航.脱域与再嵌入:短视频对城市地方感的重构[J].西部广播电视,2024,45(05):1-4.

[16][美]段义孚.恋地情结:对环境感知、态度与价值[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17]安然,郭旼灵.媒介中的“故乡”:华侨微信群内复合的地方感及其权力话语建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2):38-49.

[18][19][32]孙琳,周亭.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路径:战略协同、系统升级与情感再造[J].对外传播,2024,(03):14-17.

[20]曲莹璞.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奋力打开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新天地[N].学习时报,2023-08-25(03).

[21]“村超”“村BA”——中国“村赛”热到海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8-16.

[24][28][30][31][35]李宇.现阶段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业务建设的主要挑战与发展策略[J].现代视听,2024,(01):88-91.

[25]济南市在哈萨克斯坦成立“中华文化之角·尼山书屋”[N].中国日报网,2023-10-11.

[26]让美丽泉城走向世界济南国际传播中心在英国友城巴斯举办“近悦远来”图片展[N].中国新闻网,2023-10-23.

[27]“重庆@海外友城”庆虎年迎新春[N].上游新闻,2022-01-31.

[34]陈卓.数字媒体环境下地方媒体人的角色建构与职业认同研究——以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21):49-54.

[36]刘滢,林斯娴.当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方案亟待系统性升级[J].对外传播,2021,(10):23-26.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4年第6期

原标题|《“本土全球化”: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的现状、特征与提升路径》

新媒体编辑|刘益帆(实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