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政治》:中国二千年王朝兴衰的制度密码
学者廖伯源以大量《史记》、《汉书》中的史例为证据,论证了从汉武帝之后开始的"中朝官"取代三公九卿,成为皇帝决策的主要辅佐力量对中国政治的巨大影响期货的制度。当皇帝的这个咨询机构制度化以后,中国的一个个王朝陷入大臣、外戚、宦官、中朝官为争夺对皇帝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争斗之中,一直到被另一个新兴的武装政治集团所取代。本书对大众了解中国2000年的王朝兴衰的制度根源会有所帮助。下面,本公子就本书的内容为大家作简要解读。
廖伯源的著作《制度与政治》
首先是中朝官的产生期货的制度。在中朝官产生之前,在政治上帮助皇帝起重要决策作用的主要是三公:掌管行政的丞相、执掌军队的太尉和行使监督职能的御史大夫。自汉武帝开始,为了便于应付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势力,汉武帝启用了不担任外朝行政职务的近臣,称为中朝官,比如大司马、侍中、郎中、尚书等。在皇帝的特意关照下,中朝官后来甚至有了纠察丞相和御史大夫的权限。由此,中朝官这一原本的咨询和服务机构成了帮助皇帝掌握决策权力的常设机构。西汉的中朝官,到了东汉成了尚书台,隋唐称为尚书省,明代称作内阁,清代叫军机处。自从有了中朝官,外朝就基本失去了决策参与权,从而沦为了政策的执行机构。所以,是否成为或者兼任中朝官就成了是否取得皇帝信任的最显著标志。中朝官自然也就成为众多官员想方设法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
汉武帝创立期货的制度了中朝官的机构
其次,西汉就是亡于中朝官之手期货的制度。汉武帝去世后,辅政大臣之首霍光搞垮其它三位辅政大臣,并就任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霍光更是建立了中朝将军共同辅政制度。霍光死后,汉宣帝虽然借助外戚之手打倒了霍氏家族,但朝政再次落入了出任中朝将军的外戚手中。直到外戚王莽出任大司马这一中朝官中的最高等级后不久,西汉被取代。
展开全文
实际执政二十年的大司马霍光
第三,宦官是中朝官阶层的一股独特势力期货的制度。宦官在汉朝处于与外戚互相利用、互相争斗之中。唐朝是宦官的高光时段,他们可以掌握军权,甚至有时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明朝的宦官成为了皇帝的得力助手,帮助皇帝处理事务,对抗内阁。直到清朝,宦官才基本退出了权力舞台,恢复了他们作为皇家仆人的本色。
唐代的宦官有时掌握着禁军的指挥权
第四,王朝就在几大利益集团在对权力的争夺中由盛转衰,从而被新的王朝所取代期货的制度。无论是哪个朝代,如果即将继位的新皇帝还不成熟,老皇帝在临终前一般会将实际权力委托给自己信任的托孤大臣,新皇帝继位后会依靠外戚势力斗倒托孤大臣,成长后的皇帝会利用自己培植的中朝官和宦官势力除掉碍事的外戚,皇帝变老后又会物色新的托孤大臣人选,王朝即将进入新的一轮循环。
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就是民众的期盼
两千年来,中国的王朝就是在权臣、外戚、宦官、中朝官等不同利益集团为了争夺对皇帝的控制权的争斗中不断循环往复期货的制度。而广大老百姓最大的期盼就是能有一个明君,或者多出几个清官,这样老百姓的日子就能有点盼头,如此而已。不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将您的高见在留言区进行分享。
(云梦山公子邀您共同俯察天下期货的制度,领悟天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