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投资者保护日|《期货和衍生品法》辅导问与答03
“3·15”投资者保护日
《期货和衍生品法》辅导问与答
第三篇
关于期货市场交易者适当性管理
Q
有交易者和期货经营机构关心:《期货和衍生品法》中投资期货,提到了“适当性义务”,是怎么规定的呢?机构在履行适当性义务过程中,需要承担相关责任吗?
A
首先让投资期货我们来看看《期货和衍生品法》是怎么规定的:
《期货和衍生品法》第五十条规定“期货经营机构向交易者提供服务时,应当按照规定充分了解交易者的 基本情况、财产状况、金融资产状况、交易知识和经验、专业能力等相关信息;如实说明服务的重要内容,充分揭示交易风险;提供与交易者上述状况相匹配的服务投资期货。
交易者在参与期货交易和接受服务时,应当按照期货经营机构明示的要求 提供前款所列真实信息投资期货。拒绝提供或者未按照要求提供信息的, 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告知其后果,并按照规定拒绝提供服务。
期货经营机构违反第一款规定导致交易者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投资期货。”
那什么是“适当性义务”呢投资期货?
那么投资期货,金融机构适当性义务有哪些呢?
金融机构适当性义务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告知说明义务,二是适当推荐义务投资期货。
告知说明义务的履行是金融消费者能够真正了解各类高风险等级金融产品或者高风险等级投资活动的投资风险和收益的关键,是适当推荐义务履行的前提投资期货。
告知说明义务包括说明服务的重要内容和风险揭示义务投资期货。
告知说明义务的履行应当遵守主客观一致原则,综合理性人能够理解的客观标准和金融消费者能够理解的主观标准来确定卖方机构是否已经履行了告知说明义务,2019年《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规定,卖方机构简单地以金融消费者手写了诸如“本人明确知悉可能存在本金损失风险”等内容主张其已经履行了告知说明义务,不能提供其他相关证据的,人民法院对其抗辩理由不予支持投资期货。
经营机构的 适当推荐义务主要有三个要件,分别是 “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产品”、“将适当的产品(或服务)销售(或者提供)给适合的金融消费者”投资期货。“了解你的客户”的内容即是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财产状况、金融资产状况、交易知识和经验、专业能力,评估客户的能力和信用,划分专业交易者和普通交易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期货交易中尤其要了解客户的交易目的,区分投机者和套期保值者。
作为交易者投资期货,也需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展开全文
本条第二款规定了交易者的如实告知义务及相应后果投资期货。交易者应当按照期货经营机构明示的要求如实告知基本情况、财产状况、专业能力等信息。
期货服务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双方都应遵守诚信原则投资期货。在对交易者进行了特别保护的基础上,期货交易者也应履行基本的如实告知义务。民法典规定,当事人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依据目的不同可构成欺诈或重大误解,后果为可撤销,但为了维护商事交易行为的稳定,本条规定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应拒绝向其提供服务。
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期货经营机构要求交易者提供信息的意思表示应当明示,避免由于意思表示的模糊导致交易者未能及时提供信息;二是期货经营机构应在拒绝提供服务前告知其后果投资期货。
那这时候投资期货,期货经营机构想问了:《期货和衍生品法》实施后,期货经营机构违反适当性义务时会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吗?
第三款明确了期货经营机构违反适当性义务时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投资期货。
2019年《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案件的审理进行了细化规定投资期货。责任主体上,金融产品发行人、销售者未尽适当性义务,导致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过程中遭受损失的, 金融消费者既可以请求金融产品的发行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金融产品的销售者承担赔偿责任,还可以基于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七条关于代理人和被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条款, 要求发行人和销售者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发行人、销售者在实际承担了赔偿责任后,有权向责任方追偿其应当承担的赔偿份额。即卖方机构应按照“对外连带,对内按份”的方式承担责任。
举证责任上,金融消费者应当对购买产品(或者接受服务)、遭受的损失等事实承担举证责任投资期货。卖方机构对其是否履行了适当性义务承担举证责任。卖方机构不能提供其已经建立了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风险评估及相应管理制度、对金融消费者的风险认知、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了测试、向金融消费者告知产品(或者服务)的收益和主要风险因素等相关证据的,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损失赔偿的确定上,卖方未尽适当性管理义务给交易者造成损失的,赔偿范围为“实际损失”,也即损失的本金和利息投资期货。利息以卖方机构向交易者提供的预期收益上限予以确认,即金融产品的合同文本中载明了预期收益率、业绩比较基准或者类似约定的,可以按照预期收益率计算投资利息损失;合同文本以浮动区间的方式对预期收益率或者业绩比较基准等进行约定,可以按照约定的上限作为利息损失计算标准;合同文本或广告宣传资料未载明预期收益率、业绩比较基准或类似表述的,按照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计算。
材料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释义/王瑞贺投资期货,方星海主编》,法律出版社,2022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转自公众号:上期所发布,本文部分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网络搜索,版权归版权所有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投资期货。若本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或内容保持中立,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