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胖:西式思维中式表达,呼兰的脱口秀为什么感觉很“上头”?
期货实盘秀我觉得幽默和搞笑是两回事:
搞笑很直白,一目了然期货实盘秀。
幽默不同,经过思考后发出来的笑才能称为幽默期货实盘秀。
以前黄西说美国人的笑话都是自己编的,很少会讲听来的笑话,所以黄西的脱口秀在美国很受欢迎期货实盘秀。但是他回国后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接纳,因为他的美式思维已经固定了,语言表达形式也是美式的。这让很多国内观众一时接受不了,所以他开始转变,甚至有一段时间他玩“谐音梗”,可对于已经在信息爆炸时代中洗礼很多年的观众来说:
谐音真的有意思吗期货实盘秀?
可能偶尔听一听会觉得好玩期货实盘秀,但时间久了总会陷入“低智”状态——
观点,如何通过幽默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才是文化创作,包括脱口秀和一切文化创作形式的精髓期货实盘秀。更重要的是,如何契合特定观众表达观点,这很重要。
展开全文
相比之下,呼兰就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他用美式思维构思段子,用中国文化解读表达期货实盘秀。从他的很多表述中能看到他本人拥有比较深的文化沉淀。
比如他把遇到的东北诗人称为“边塞诗人”期货实盘秀,中国观众,尤其是喜欢文学的观众首先想到的是玉门关而不是山海关,然而西北变成了东北,悲怆变成了憨萌——至少第一印象是这样的,二者放在一起对比,就有了幽默感:
没毛病,“老铁”也算是边塞期货实盘秀。
就像期货实盘秀我曾吐槽某人:
“肯德基如果算西餐,你就算编剧”一样,“冒犯”的程度不同,但效果一样期货实盘秀。
而且观众能联想到的“老铁”、“肯德基”等都是日常称呼和寻常事物,它不存在认知上的生僻,因此第一时间能够迅速引发联想并接纳这种设定期货实盘秀。
这是好的脱口秀最具备的元素:
通俗化期货实盘秀。
所以我发现呼兰在创作时喜欢在段子里加入一些初级教育常识,观众听得懂,却在现场能营造出“只有我听得懂”的小满足,让人瞬间有一些成就感,这种感觉能促使观众在自我欣赏之余继续听他的脱口秀期货实盘秀。
由此可见期货实盘秀,人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不一定非要堆笑点,而是首先大家认可了表演者的姿态:
我不是来卖弄学问的,我是来用笑话讲人生的,这个人生,恰好你我都共同拥有期货实盘秀。
这番解读下来,“解构生活”应该是呼兰的创作出发点,通过语言构建出一个生活日常,比如买期货石油亏本这事,亏到大家都要抛,他说无他唯手熟尔,“我们”都是卖油翁期货实盘秀。
这种对比很绝妙,哪怕这两件事看上去毫无关系期货实盘秀。但被他这么一联系起来,观众想明白后会觉得特别搞笑:
都是“油”,可日常甩手的动作通过这么一解读,生动又形象期货实盘秀。呼兰的立意马上就出来了。哪怕大多数观众没有买过期货,也会欣赏他的这种幽默。甚至会联想到生活中其他的尴尬和窘迫。
可他非要留白,说出来一段让人细品,没有把话说死,说明白,也没有把情绪完全释放出来,而是笑着留出一个足够的空间,让听的人自己去想,就好像搞文学创作那样,留够了余味才有了张力期货实盘秀。
呼兰的脱口秀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
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在巧妙地解构生活期货实盘秀,这需要有洞察事物内部规律的能力,以及拥有足够的社会文化知识积累,才能做出合理的解构,而且还要保证所有人都能听得懂,这很不容易——
让所有文化程度不一的观众几乎同时GET到笑点,这样的语言和文字组织能力可见一斑期货实盘秀。
相对于一些脱口秀演员以自己和别人为笑点期货实盘秀,呼兰不会让人感觉“聪明,又不是很聪明”,这样一来就有了“高级感”——
大家共情于他的洞察力和知识点,而不是简单的笑话期货实盘秀。
经常有人讨论脱口秀的意义:
是让人笑出来就可以了期货实盘秀?还是要在笑的同时进行观点输出?
我认为当然是后者更有意义一些期货实盘秀。
“观点输出”不是一种简单的说教期货实盘秀,而是通过语言表达让人身临其境的同时去思考,然后认真考虑,甚至在散场后还在琢磨:
“这个搞笑,哈哈哈……咦?但是说得很有道理,我好像明白了点什么期货实盘秀。”
真正的喜剧和任何一种高端的文化创作载体都需要这样的内涵期货实盘秀。
那么脱口秀的表现形式和叙述技巧分高低吗期货实盘秀?
当然期货实盘秀。
相对于硬生生地挠痒痒或是简单的一笑而过,叙述结构和契合观众思维的表现能力很重要期货实盘秀。
语言艺术的精髓就是在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忽然让人发现:
上头期货实盘秀!
呼兰恰恰就掌握期货实盘秀了这种精髓:
我在生活中见到了“你”,大家都对“你”习以为常,只有我不同,我发现“你”就是生活,“你”就是大家期货实盘秀。
很多人愿意讨论他的表达技巧,因为他有时真的很“上头”期货实盘秀。
~END~
评论